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1月1日,A股和H股医疗大健康上市公司市值总额共下跌约1.23万亿人民币(港股按1港元等于0.82人民币计算)。
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1月1日,生物医药板块上市公司423家,总市值7.53万亿,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.27万亿,一年间跌去了2600亿元。H股更甚,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以及制药、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两个板块上市公司共计184家,总市值3.26万亿港元,较上年同期的4.41万亿港元跌了1.15万亿港元,约合人民币9400亿元。
具体到细分板块,A股化药板块、生物制品板块合计贡献了超过4000亿元的市值“落差”。
“HYMA”组合有点“惨”。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恒瑞、迈瑞、爱尔眼科、药明康德,这四家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有个别称,叫“HYMA”(海马组合)。他们在市场上的表现,往往带着风向标的意味。
2021,这四家公司市值,除药明康德增加204亿元外,其余都表现欠佳。恒瑞市值减少2699亿元,爱尔眼科减少800亿元,迈瑞减少549亿元。
另一方面,中药板块却在其中脱颖而出,一年间市值总额增长了3015亿元,单片仔癀一家就增长了1023亿元。
H股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板块一共下跌9137亿港元,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几乎占了一半,两家企业合计下跌超5000亿港元。京东健康跌去的市值,甚至超过了制药、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整个板块,该板块跌去的2325亿港元。
01、谁在涨?
在估值调整周期中,有一些企业凭借站在风口上的领域,市值表现可圈可点。
譬如mRNA+疫苗双重加持下的沃森生物,市值一年增长接近300亿元。比如凯莱英,尽管2022年开始其股价便一直跌跌不休,但其市值仍比2021年初高出200多亿元。处在同一赛道的博腾股份也是如此,市值从2021年1月1日的198亿元,增长到486亿元,涨幅达到145%。
此外,还有中药。中药行业在2021年年底几乎整体迎来了“高光”时刻。
中药板块从2021年12月开始,持续上涨,进入年底月末达到高峰。同花顺中药板块从12月17日的3016,上涨到12月31日的3679,涨幅达22%。
受此因素影响,中药股成为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中,总市值增幅最大的板块。2021年1月1日,A股中药上市公司总市值为8780亿元,一年后,该数字增长到11795亿元,增幅高达34%。
这波“野性”十足的上涨,广泛认为是政策利好下的估值修复。
在此之前,中药股在创新药崛起、CXO走高、疫苗突显的大生态里,除了借助防疫题材,部分拥有抗病毒、抗流感的中药企业,比如以岭药业,有过一拨股价上涨外,其余大部分如同“没有故事的女同学”,鲜少受二级市场关注。
2021年末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且2021年获批上市中药新药创新高。两个政策信号,让产业界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药在2022年走势。
据E药经理人统计,69家A股(不包括停牌的陇神戎发)中药上市公司,2021年实现市值增长的有60家,增长最多的为片仔癀、*ST康美、同仁堂和广誉远。市值下跌的有9家,其中云南白药减少了109亿元。
作为市场上唯二的两家市值过千亿元的中药上市公司,片仔癀和云南白药总会被对比分析,与其他中药企业不同,这两家都有用一个共同点:当家产品都带有大健康的消费属性,且片仔癀与云南白药都是国家保密配方。
导致今年走势差异的原因,业界大部分认为是片仔癀价格调整后的盈利空间提升。数据统计显示,过去15年间,片仔癀共提价19次,出厂价格从125元/粒(3g)涨到目前的接近600元/粒(3g),涨幅接近5倍。2021年年中,片仔癀的价格还曾被炒至千元每粒。
资本市场被消息面影响,而产业发展必须重视基本面。中药企业2022年发展的关键是怎样在政策利好下,完成自身能力提升。在这方面,中药产业需要补课,从发展路径选择、人才培养、产品力打造、产业上下游链条管理,乃至民众对中药产品的认知等。
02、谁在跌?
长春高新、康泰生物、智飞生物盘踞A股生物制品板块市值下跌前三,康希诺则是科创板“-U”企业中市值下跌最多的一家。
长春高新2021年初市值为1817亿元,到2022年1月1日,其市值降为1098亿元,减少718亿元。
康泰生物一年跌去518亿元,从1195亿元的千亿俱乐部成员,减少到677亿元,缩水43%,
智飞生物2021年初,市值为2367亿元,到2021年4月,其市值曾达到了3600亿元,但到2022年1月1日,智飞生物市值仅剩1993亿元,8个月时间跌去了超过1600亿元,是一年内市值差最多的疫苗股。
尽管一年总体市值下跌,但智飞生物与康希诺的“高光时刻”也发生在2021年。6月份,康希诺-U股价一度超700元/股,盘中最高甚至接近800元/股,港股康希诺生物-B股价也一度超过400元/股。智飞生物情况也类似,在四、五月份股价一度超过200元/股,盘中最高曾超230元/股。
股价高光的背后是亮眼的业绩。康希诺与智飞生物的新冠疫苗先后在2、3月份获批,国内也开启进入了大规模疫苗接种。智飞生物三季报显示,前三季度营收218.3亿元,同比增长97.55%,扣非净利润84.18亿元,同比增长239.06%;康希诺前三季度营收30.86亿元,同比增长54287%。
H股由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三家互联网医疗公司领跌,三家企业分别下跌了2813亿港元、2192亿港元以及753亿港元。
京东健康在2020年12月上市,上市首日市值就达到了3400亿港元,2021年1月1日甚至达到了4700亿港元。但自2021年2月开始,其股价一路下跌,从接近160港元/股滑到了如今仅60港元/股。
中报显示,京东健康2021上半年收入136亿元,同比增长55.4%,其中医药与健康产品销售收入118亿元,同比增长52.9%。上半年,京东健康还收窄了亏损,由上年同期的53.6亿元,收窄91.5%至4.54亿元。
阿里健康2021年半年报营收93.6亿元,业绩同比增长30%,但由于增加创新业务资源分配,业绩由盈转亏,亏损2.3亿元。阿里健康股价也是自2月一路下跌,由26港元/股下跌至如今不到7港元/股。
平安好医生却大不一样,尽管2021年上半年营收39.2亿元,同比增长39.0%,但亏损8.8亿元,同比增加311%。平安好医生股价下跌更甚,由2月的近140港元/股缩水至如今26港元/股。
三家财报中较为相似的点则是药品销售业务占比均超50%,其中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甚至超过80%。
有分析称,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市值跳水一方面在于估值回归,“2020年由于疫情、物流配送的便利性、在线问诊概念等因素叠加,当时的股价被高估。”另一方面,三家也需要在医药电商业务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此外,贴着License-in(专利授权引进)标签的企业,市值普遍下跌。再鼎和云顶新耀两家企业市值几乎腰斩,其中,再鼎医药跌幅最大,从910.17亿港元直降至487.83亿港元,云顶新耀则从198.51亿港元下跌至103.84亿港元,跌去了94.67亿港元。
不过在上一年度,再鼎医药和云顶新耀仍在持续精进业务。再鼎医药在2021年6月16日,与创新抗体生物制药公司MacroGenics宣布就四个免疫肿瘤分子达成独家合作和许可协议。同年11月9日,再鼎医药和Blueprint Medicines联合宣布,双方就BLU-945和BLU-701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独家合作和许可协议。
云顶新耀则是在2021年中研发管线不断拓展。2021年9月,云顶新耀分别与信诺维(及中抗制药)、Providence Therapeutics订立授权许可协议,前者授予云顶新耀子公司Everest HK独家、可转授权的授权许可下的全部授权技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发、制造及商业化用于治疗所有肾脏疾病或症状的XNW1011及授权产品;后者获得Providence公司的mRNA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大中华区、东南亚、巴基斯坦等亚洲新兴市场的授权许可及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。
在CRO领域,康龙化成与泰格两家A+H股上市的头部企业,市值表现略有不同。康龙化成A股市值呈增长态势,H股中则跌去85亿元。泰格则是A股、H股都在跌,A股市值减少了340亿元,H股则从1566亿元腰斩至863亿元。
(以上信息来源于医药网)